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评价   >   正文

改进学术评价 加强学术规范

作者:    点击数: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7-06-29

 

改进学术评价 加强学术规范
——反思施普林格撤稿事件

叶继元

  继2015117篇中国作者论文被多家国际学术出版机构撤销之后,近期施普林格(Springer)出版的《肿瘤生物学》期刊又撤销中国论文107篇,涉及500多个作者和多家医学专业机构。通过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国内和国际学术界在学术评价、学术规范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尽管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学科在研究对象、评价方法等方面与自然科学有不同的特点,但是作为“科学”或“学科”,两者亦有相同或相似的一面。分析这一事件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对理工科和文科的学术评价和学术规范建设,都不无裨益。

  一、相当多的基层单位尚未真正落实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等原则和方法。

  有关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不同的评价对象、不同的研究成果要实施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这个原则早在十多年前已经得到学界公认,近几年在相关管理部门下发的有关文件中也已明确。但撤稿事件的出现,反映出仍有相当多的基层单位没有真正落实、细化这一原则,各基层单位的相关部门没有下功夫对职称等评定指标、办法等进行相应修改,也没有广泛宣讲,更没有发动专业人员来参与修改。对医学临床实践人员,主要评价其解决病患问题的能力,而不是首先考察其论文或国外期刊论文发表情况。对于某一具体岗位而言,临床医生是否需要发表应用性、案例性文章,发多少、权重如何等等,都必须根据基层单位评价的目的,按照分类原则来精心设置。应该说,此次事件的发生,除这次被撤稿的作者自律不足外,对临床医生仍用不合理的刚性的国外期刊论文“至上”的评价指标难辞其咎。

  在人文社科评价中,就笔者所知,有些高校和研究机构就认真执行“分类评价”的精神,积极修改简单化、片面化的评价指标,根据不同的评价目的,对不同的岗位责任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及指标,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仍有许多单位没有认真贯彻、落实“分类评价”等原则,没有按照学术、专业规律来改进职称、人才等评价指标。虽然这些单位暂时没有遭遇类似的撤稿事件,但是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并未充分调动,好的研究、人才没有得到彰显,甚至仍有“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这就说明,切实落实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等原则和方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以刊评文”的片面做法仍未得到有效遏制。

  所谓“以刊评文”,就是以期刊水平完全代替在该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水平,认为在该刊上发表的论文水平完全一样,享受一样的绩效待遇。显然,这是片面的。因为好期刊上的好论文较多,这是事实,但不是篇篇都是好论文,期刊中所有论文的水平也不可能一样。

  “以刊评文”的要害是绝对化,是期刊“至上”,是无视好论文的发表、分布的规律。对此,学界多年前也已有共识,管理部门也已发文要求:摒弃简单以出版社和刊物的不同判断研究成果质量的做法。

  此次撤稿事件说明,某些专业机构在职称等学术评价中仍存在“以刊评文”、“外刊至上”的倾向,没有根据学界和管理部门的合理共识进行调整,导致一些专业人员不顾自身条件一味追求在外刊发表文章。评价专业人员优劣的最重要标准应是研究的质量、工作的质量。对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更不能“外刊至上”,而应“研究质量至上”。目前有些高校在文科学术评价中强调研究的积累性、连续性、新颖性和原始性,推行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调动了研究人员的积极性。

  这里并不是说不要用外文发表,而是说应根据一定的评价目的,根据不同的学科领域、岗位要求和专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评价指标,避免简单化和绝对化,否则就会出现一味追求在指定的外刊上发表而不再追求研究内容的精益求精的异化现象。

  此外,这次撤稿事件也启示我们,对于外文期刊,既不要盲目“仰视”,也不必一味“鄙视”,而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评价。外刊种多量大,良莠不齐,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对学术界通过长期阅读、评论公认的好期刊应给予充分的尊重;对名气很大但有“水分”的期刊要保持警惕;对审稿不严、发表量极大的期刊要加以揭露。

  有的学者建议,可以制定一些特殊政策,即一稿可以中文和外文版同时投稿和出版,为了遵守投稿的学术规范,需在投稿时注明文稿投稿的情况,以供期刊编辑选择。有的国内一流学术期刊,每年从已在该刊发表的论文中选出一些可以“走出去”的论文,统一翻译成英文,作为该刊英文版出版。这些建议和做法,有利于学术交流和做强中文期刊,遏制“外刊至上”,值得重视和研讨。

  三、同行评议机制亟待完善。

  从目前所公布的信息看,造成此次撤稿事件的原因有:“第三方”或作者,假冒同行评议专家的电子邮件地址和审稿意见,期刊编辑疏于管控,没有及时核实审稿专家信息。这就提醒我们,要真正执行好同行评议制,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做。

  同行评议制之所以有效,是因为要具备两个假设条件:选对专家和专家必须说实话。如果没有这两条,同行评议就流于形式,其评价结果就更为糟糕。因此,如何选择专家,由谁来选,能否选到最恰当或较适当的专家,有哪些合理的程序要遵守,是否有较为全面、动态的专家数据库,有哪些制度保障专家不受外界因素干扰,有何具体措施对专家的意见进行整合、优化和再评价等问题,都需要仔细考量和设计,都需要既懂行又有责任心的管理者、专家来规划和组织。如建立和完善各学科专家信息详细的动态数据库就是一项亟待进行的基础性工程,由学术共同体来策划、组织,各学术机构分工负责,则更为合适和可能。这就需要有责任心的学者、专家在学术评价上不缺位,勇于筹划和创新。有一个好的评审专家库,可以为发挥同行评议的作用奠定坚实基础。同样,再花精力完善对评审专家的评价意见“元评价”等制度,就能使同行评议更加有效。

  四、对违规作者、“第三方”必须有效治理。

  “第三方”指除作者和期刊以外的从事论文代写代投等的机构和个人。在2015年的撤稿事件后不久,仅一年多,又发生了类似事件,说明对违规作者和“第三方”的追责尤为重要。除对违规作者依规及时处理外,还应打击“第三方”。笔者认为,国家在加快立法的同时,由工商管理部门或行政部门根据现有的一些规章制度对“第三方”不诚信的行为及时进行治理是完全可以和必要的。只有消除造假的源头,类似事件才会杜绝或最大限度地减少。

  同时,专业人员的自律任重道远。专业人员要自律,首先要学习学术共同体已达成共识的一些规范,明确哪些能干、哪些不能干,避免由于不知道有关规定而犯错。其次,应抓紧出版各学科、领域的学术规范读本,以便有规可依。再次,要加快对学术失范、学术不端行为认定细则的制定,以便各学术单位的执行。最后,专业人员要树立长期自律的意识。一时自律易,长期自律难,尤其在重大利益相关时,守住底线至关重要。

  随着“大科学”时代的到来,学术研究与各种利益关系日益紧密,使得学术评价、学术规范等问题成为世界性难题。一方面,学术共同体要加强自主自立自律意识,携手科研管理界、期刊界等加快建立健全科学合理权威的评价体系,完善各种学术规范,切实贯彻落实各项共识。另一方面,要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作者系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版权所有: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产业处 湘教QS3-200505-000282

湘ICP备14001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