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评价   >   正文

清理“四唯”期待破立并举

作者:    点击数: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8-11-05

 

清理四唯期待破立并举

 

  1024,科技部、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科院和中国工程院发布通知,开展清理四唯的专项行动,几乎所有科研管理部门齐出手,体现出十足的决心。随着科学界吹来的这股清风,长期以来饱受诟病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以下简称四唯)现象,或许真的要再见了。

科研评价怪圈阻碍创新

四唯是过分强调、过度依赖论文、职称、学历、奖项的倾向,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使人才评价走入极端化、片面化。四唯带来的后果,就是人才过分、过度追求论文、职称、学历、奖项,导致帽子”“牌子满天飞,论文抄袭造假成风。

  本刊科学顾问都有为院士就曾表示,青年原本是科研的黄金年龄,很多人却忙着写材料、准备答辩。在这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如果不能找准目标,潜心静气深入下去,根本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创新成果。

  真正原创性的成果需要长期坐稳冷板凳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在企业一干就是20年,是诺贝尔奖历史上第一位没有博士头衔的获奖者,获奖前几乎没有得奖经历,更没有什么被广为引用和传播的论文。有网友感叹,如果工作在四唯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四无学者可能早已下岗

  中国科协新近公布的《第四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论文仍是科技评价的最主要手段,93.7%发表过学术论文的科技工作者认同发表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达到职称晋升要求。

  南京理工大学副教授、青年教师班恬说,四唯很多条目,都针对了科研浮躁的风气。作为法国毕业的博士,他和很多海归博士都有一个共识,回国后科研一直是被赶着的,在国内,一年没论文,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年没科研,新教师非升即走,很多人都是有点东西赶紧写了发掉,有时候很急,甚至没有实质性进展也得赶紧写写。

  在四唯倾向下,容易出论文、出成果的短平快项目成为香饽饽。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韩杰才曾表示,竞争,是一把双刃剑。过度竞争会让科学家去做短平快的选题,尽快发文章、出成果,又拿这个文章去申请更多的项目。真正涉及到国家发展需要突破的关键、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就少有人去做了。

  在不少专家看来,唯论文导向更与学术不端行为有密切的关系。近几日清华深圳研究院、南京大学等校学者接连曝出的学术造假丑闻令人深思,四唯倾向忽视了对科技工作者品德方面的考量,就是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后果。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李江曾表示,自上世纪90年代,国内几所不错的高校引入SCI论文评价体制后,以国际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数量来作为考核指标愈演愈烈,以至学术不端事故频繁发生。

  多位受访专家都认为,我国科技评价已形成环环相扣的怪圈,而此次专项行动或许是打破怪圈的突破口,建立新的评价体系,正当其时。

  不唯论文,科研评价靠什么

  尽管学术界对清理四唯一片叫好,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疑问和担忧,论文、职称、学历、奖项不作为人才标准,那什么可以成为衡量人才的标准?

  根据通知,我们似乎可以找到两个标准: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可是品德、能力、业绩的衡量标准是什么?代表作制度的标准是什么?似乎还是要回到论文、奖项的老路上,否则就需要依赖同行评价

  有年轻教师担忧地表示,在没有准备好替代方案的情况下,削弱有形论文作品评价,可能会更加助长关系、圈子、权力对学术的渗透,虚化的标准才是一切不公的开始。对于年轻人来说,硬性标准虽然有缺陷,但也能打通人才上升的渠道。如果依赖同行打分,那么我们在科研之外,还需要和领导、行业权威搞好关系,对科研的干扰不言而喻。

  华东师大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甘莅豪警示人才选拔可能会发生的死循环:如果以论文为标准:混圈子发论文或拿奖成为人才;以品德、能力或者代表作为标准:混圈子或靠资历获得代表作好评成为人才。

  有院士表示,在改革评价标准和指标的时候要注意防止矫枉过正,清理四唯的同时,也不能抹去论文、学历等的参考价值。现在需要的是纠正这些偏向,而不是把根据论文等做出评价的方式单纯地否定。著名学者、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表示,在追求论文的导向如此之强的时候,评价立场如此鲜明造成的负面影响非常大。但他也反对走向另一个极端,没有论文,怎么能有科学技术?

  重建良性科研评价体系势在必行

  在采访中,记者从不少高校了解到,如今在引进人才和考核绩效时,各校的评价方式高度雷同,但对科研评价模式进行创新探索,重建一个良性的科研评价体系是一大趋势。

  复旦大学是国内最早推出代表作制度的高校。早在 2010年,复旦大学就开始试点代表作制度:只要教师能拿出优秀的成果或论文,并经过业内专家匿名评审通过,就可直接晋升教授或副教授;而如果没有高水准的作品,即便熬年头也熬不到教授。如今,这一制度已进化成了代表性成果制度,自2012年起在全校推广。以高级职称晋升为指挥棒,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将科研着力点从出论文转向出新药

  不想为了评职称写文章,湖南师范大学55岁讲师龚德才31专注教学,不评职称的经历这几天被大量转发,感动之余,很多人也质疑唯论文的职称评聘体系。在南京理工大学,没有论文也可以评聘教授,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岗位和专长,选择适合自己的系列参加评审。南理工人事处处长孔捷介绍,在以教学为主型教师的职称评审上,发表论文不再是必备条件,出版教材、精品课程、讲课竞赛、指导学生竞赛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都可以作为参评成果。

  南京工程学院科技与产业处副处长韩冰教授说,学校过去工科评价理科化的倾向已经有所转变,一个科研成果在产业应用中产生很大经济效益,过去在职称评价体系中通常只能作为参考指标,不容易被认可,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科技活动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制订评价方式和指标。改革科技评价制度,未来还需要整个评价环境的逐步改善,如果社会对于学校的评价体系不改变,那么好政策还是很难得到落实。无论如何,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科研绩效评价,已经势在必行。”

 

版权所有:湖南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科技产业处 湘教QS3-200505-000282

湘ICP备1400140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