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化学》
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群): 中药学专业
制定人: 李华生
合作人: 王文渊、李玉婷
制定时间: 2021.6.4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分析化学》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G2000048 适用专业:中药学
培养层次:三年制大专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修课方式:必修课 教学时数: 54课时 (36理论:18实验)
总学分数:3 开设学期:第三学期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分析化学是在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以获得物质的化学组成和结构及有关信息的科学,是吸纳当代化学、物理、数学、电子及计算机技术的新成就应用于分析领域而得到的测量方法与技术。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分析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是中药学专业后续专业课程药物分析、药剂学等课程的基础,是中药学专业学生的主干基础课,也是药品食品生产、检验、监管、质量控制等工作的基础。
4.课程作用:分析化学以定量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为药学、食品科学、环境科学、检验科学、生命科学等学科提供必需的技术和方法。
(二)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理念
(1)以教育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药学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为指导,专业基础课程为专业课程奠定基础的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教学学时数,构建基础课程服务专业课程的课程标准。
(2)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突出职业操作技能的培养,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理论学习与生产实践相互渗透体、互为一体的课程设计。
(3)根据高职学生的就业去向,以适应行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为基础,构建课程学习与职业岗位实际需要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方法课程体系。
(4)以实现在校学习与就业的零距离为目标,构建校内实验与校外顶岗实训相结合,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5)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构建双向互动的教学环节。
2.课程设计思路
(1)课程设计----项目化
以每一种分析方法为一个独立单元,将该章节所覆盖的的知识点进行整合,经过综合考虑选定一个能与本单元知识点相结合的有针对性的分析项目。以项目为载体,让学生带着项目在老师的讲授和指导下,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全过程教学任务。每个分析项目都按照分析工作的流程展开,即取样—制样—分析方法选择—分析方案实施—结果评价。通过项目教学,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有机结合,将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效应。同时通过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流程,将教学内容与实际需要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重视、掌握,另一方面加强了学生对操作方法的掌握和操作技能的提高,能培养学生的工作态度、方法能力和职业意识。
项目教学法过程流程示意图
(2)教学内容----模块化
将教材中编排不连续、比较分散,但在知识逻辑、认知规律、操作方法与手段上具有相似性的章节内容集中在一起做为一个模块,连续进行教学。采用模块化教学后,更能够遵循人的认知规律,让学生集中精力,集中时间,全身心地投入到该方法技能的学习中去,同时也容易集中实验资源,服务教学,效果更好。根据教学内容,将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七大模块:分析化学基本理论与技能模块、重量分析法模块、滴定分析法模块、电化学分析法模块、光谱分析法模块、色谱分析法模块和其他分析法模块,各模块所覆盖的教学章节见表一。六个模块以基本理论与技能模块为支撑,相互依赖、相互渗透,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为推进学生扎实学习理论基础,加强实际分析技能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分析化学教学内容六大模块集成
表1 各模块覆盖的教学章节内容
模块 |
包括的章节内容 |
基本理论与技能模块 |
绪论、定性分析、分析天平、误差与数据处理、滴定分析法概论、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
滴定分析法模块 |
酸碱滴定法、非水滴定法、沉淀滴定法、配位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高锰酸钾法、碘量法) |
重量分析法模块 |
挥发法、萃取法、沉淀重量分析法 |
电化学分析法模块 |
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永停滴定法、氧化还原滴定法(亚硝酸钠法) |
光谱分析法模块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荧光分光光度法 |
色谱分析法模块 |
经典色谱分析法、气相色谱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法 |
其他分析法模块 |
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 |
(3)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能力培养---同步递进式
以人的认知过程和职业能力渐进形成的心理学规律为依据,理论教学内容的安排从基础的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开始到滴定分析的基本知识,再到具体的滴定分析和各种仪器分析,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将知识进行分类和整理,达到分解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效果的目的;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从仪器的洗涤与标准溶液的配制开始到滴定操作,再到具体样品单成分和多成分分析,采取由易到难,由生疏入娴熟,从单一技能操作到综合训练,再到顶岗实训,呈螺旋递进方式,让学生牢固掌握分析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理论教学内容组织的递进式过程 实验操作技能的递进式培养过程
(4)实践教学内容设计与专业课程学习需要、岗位实际需要----吻合化
分析化学既然是专业基础课程,就应该为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体现专业基础课的服务功能。因此在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专业课程药物分析、药剂学等课程所需要的分析技术和方法,着重选取能运用这些技术和方法的实验教学内容和项目,以加强学生对这些内容的掌握、理解。同时充分利用与企业、行业共建的共享实验室资源,在校内实验室原有的验证性、综合性实验的基础上,在企业、行业化检室增设探索性、实用性和实战性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实际工作的环境,了解分析化学课程的实际应用,了解社会对专业知识和人才的需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主动性,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以企事业单位日常分析检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为研究课题,利用企业的资源与条件,组织部分学生参与,共同进行开发研究,促进产学研的合作。既帮助企业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多方位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反过来,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促进对分析化学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模式、教学计划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完善。
实践教学内容构成图
(5)教学评价---多元化
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实施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和评价方式多元化。根据课程不同目标、内容和学生不同发展时期,选用各自合适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形成教师、企业、学生多主体互动的评价方式。
教学评价构成图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熟练掌握常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掌握试样的采集、制备与预处理方法以及测定方法的选择,并能对所选择的分析方法进行科学性论证。
2.掌握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误差的表征及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及对实验结果的评价。
3.掌握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非水溶液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重量分析法(沉淀法、萃取法、挥发法)中的基本原理的与运用。
4.掌握电化学分析法(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永停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色谱法(经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各方法的具体应用。
5.熟悉荧光分析法的原理与方法;掌握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质谱法的基本原理,了解核磁共振波谱法、质谱法在分析领域里的应用。
(二)能力目标
1.熟悉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滴定分析和现代仪器分析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技术。
2.能将所学习的滴定分析和现代仪器分析测试技术用于对实际样品的的分析,能胜任药品和食品的检测分析、工业分析、环境分析等方面的工作。
3.了解分析领域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动态。
4.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中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具有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培养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爱祖国,爱事业,具有较高的人文科学修养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具有综合运用学科 知识,单独进行科学实验的能力和严谨认真、科学求实的综合型素质,具有良好的团队组织和协作能力。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按照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分析。
1.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表2:《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一览表
课程内容 |
总课时 |
理论课 |
实验课 |
备注 |
第一章 |
绪论 |
2 |
2 |
0 |
|
第二章 |
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 |
4 |
4 |
0 |
|
第三章 |
重量分析法 |
2 |
2 |
0 |
|
第四章 |
滴定分析法概论 |
8 |
4 |
4 |
|
第五章 |
酸碱滴定法 |
6 |
4 |
2 |
|
第六章 |
沉淀滴定法 |
0 |
0 |
0 |
自学 |
第七章 |
配位滴定法 |
0 |
0 |
2 |
自学 |
第八章 |
氧化还原滴定法 |
0 |
0 |
0 |
自学 |
第九章 |
电化学分析法 |
6 |
4 |
2 |
|
第十章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6 |
4 |
2 |
|
第十一章 |
红外分光光度法 |
0 |
0 |
0 |
自学 |
第十二章 |
液相色谱法 |
6 |
4 |
2 |
|
第十三章 |
气相色谱法 |
6 |
4 |
2 |
|
第十四章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6 |
4 |
2 |
|
合计 |
54 |
36 |
18 |
|
2.学习情境设计
对所有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进行描述。建议表述中,更多采用“能或会+动作要求+程度副词+操作动词+操作对象”的格式,具有可操作性,减少使用“了解”、“熟悉”之类对知识掌握要求的动词。
表3:学习情境设计
(一)基本理论与技能模块:
1.学习情境一:绪论
学习情境一 |
绪论 |
参考学时 |
2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能领悟分析化学在工业、农业、医药卫生事业、国防、科研等领域的重要性; 2. 能区分不同分析方法所依据的基本理论; 3. 能理解例行分析和仲裁分析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
知识目标 |
1. 明确分析化学的性质与作用,课程的任务与要求; 2. 掌握分析化学中的分类方法、各种分析方法的基本特点; 3. 掌握分析过程的一般步骤;了解分析化学的历程、发展趋势与前沿; |
素质目标 |
培养学生的唯物主义观念,严谨求实的科学素养和良好的思维方式 |
学习内容 |
1. 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 2. 分析化学的重要性 3. 分析化学的发展趋势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难点:分析方法的分类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分析化学的任务和作用 |
多媒体、录像资料(相关行业、企业检验分析录像)、课件 |
教法:讲授法 建议:上该课前带领学生去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市水质监测中心参观并录像 |
分析化学的分类与进展 |
分析方法的分类 |
2.学习情境二:定性分析
学习情境二 |
定性分析 |
参考学时 |
2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能根据样品中成分选择专属性的鉴定反应; 2. 能根据样品中成分确定离子的鉴别顺序; 3. 能完全掌握空白试验的操作方法; 4. 能根据样品鉴定反应中的现象确定所含成分; |
知识目标 |
1. 了解定性分析的方法。分别分析和系统分析的特点和应用; 2. 熟悉常见离子的分析特性,与常用试剂的反应; 3. 掌握阳离子系统分析原理和方法; 4. 掌握阴离子初步试验内容; 5. 掌握常见离子的重要的鉴定方法; |
素质目标 |
具有良好的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良好的观察能力和知识拓展能力等科学文化素质。 |
学习内容 |
1. 定性分析概述 2. 阳离子分析 3. 阴离子分析 4. 定性分析的一般步骤 |
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常见离子的重要的鉴定方法 教学难点:分别分析和系统分析的特点和应用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定性分析的方法 |
多媒体、录像资料、课件教学 |
教学方法:讲授法、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以项目“水泥孰料中的离子鉴定”为载体,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全过程 |
定性分析的反应 |
定性反应的条件 |
反应的灵敏度与选择性 |
分别分析和系统分析 |
试样的外表观察和准备 |
初步分析 |
阴、阳离子分析试液的制备与分析 |
分析结构的解释与判断 |
3.学习情境三: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学习情境三 |
误差及分析数据的统计处理 |
参考学时 |
4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能对分析得到的实验数据进行正确统计和处理; 2. 能正确判断和分析实验过程中的误差来源; 3. 能准确判断和鉴别结果的可靠性并能进行准确度和精密度的表征; |
知识目标 |
1. 掌握误差的表示、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性,提高准确度的方法与途径。 2. 掌握精密度与准确度的概念,置信度与置信区间的定义、作用及平均值置信区间的计算。 3. 掌握定量分析数据的评价方法;有效数字的运算规则及数字修约规则;掌握测定结果的表示方法,误差分布的数理统计规律,分析方法的可靠性评价。 |
素质目标 |
具有良好的判断能力,数据分析和数据统计能力;具有良好的自学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
学习内容 |
1. 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来源) 2. 误差和偏差的表示方法(准确度与误差、精密度与偏差以及二者的关系) 3. 误差的正态分布(频数分布、正态分布、t分布和置信区间的概念) 4. 数据的处理(可疑值的舍弃原则,4d、Q检验法、Crubbs法)分析方法准确度的检验。 5. 有效数字的表示和运算规则 6. 测定结果准确度的方法 |
重点和难点 |
重点: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的特点、减少误差的方法。 难点: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方法与途径;测定结果的表示方法。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误差类型及其产生 |
多媒体、课件 |
教学方法:讲授法 |
误差和偏差的表示 |
提高测定准确度的方法 |
有效数字 |
有效数字的表示和运算规则 |
测定结果的表示及数据的处理 |
4.学习情境四: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学习情境四 |
定量分析的一般步骤 |
参考学时 |
2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能正确采集样品,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正确的预处理方法和分析方法; 2. 能正确采取方法分离干扰组分,独立完成样品分析并对结果进行评价; |
知识目标 |
1. 了解试样的采集、制备和分解处理方法; 2. 掌握测定方法的选择原则; |
素质目标 |
培养成具备全面的人文素质和实验技能素质,能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拓展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
学习内容 |
1. 试样采集和制备 2. 试样的预处理 3. 干扰物质的分离、掩蔽与测定方法的选择 4. 分析结果的计算与评价 |
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试样的制备 教学难点:干扰物质的分离、掩蔽与测定方法的选择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气体、液体、固体样品的采取 |
多媒体、录像资料、课件教学 |
讲授法 |
固体样品的处理 |
样品的溶解 |
干扰物质的分离和隐蔽 |
测定方法的选择原则 |
测定方法的选择示例 |
5.学习情境五:滴定分析法概论
学习情境五 |
滴定分析法概论 |
参考学时 |
4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能熟练运用直接法和间接法配制和标定滴定液,精确计算分析的结果; 2. 能熟练进行滴定的基本操作; 3. 能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取得正确、可靠的实验结果,获得用实验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 |
知识目标 |
1. 了解滴定分析的过程的特点、滴定方式的分类及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2. 掌握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直接法和间接法。 3. 掌握滴定分析中定量计算公式及各种计算方法。 |
素质目标 |
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分析操作工的基本素养。 |
学习内容 |
1. 滴定分析法的过程和方法特点 2.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和对滴定反应的要求 3. 滴定分析法的分类 4. 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 5. 滴定分析的计算 |
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标准溶液和基准物质;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教学难点:滴定分析的方法特点,滴定方式的选择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滴定分析法的特点 |
多媒体、录像资料(滴定操作情境)、课件教学 |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式教学法 以校内实验“标准溶液的配制”“仪器的洗涤”配合理论教学 |
滴定分析的主要方法与方式 |
基准物质和标准溶液 |
滴定分析的计算依据 |
滴定分析的计算实例 |
(二).重量分析法模块:
重量分析法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 |
重量分析法 |
参考学时 |
2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对于使用重量分析法进行分析的样品,能根据被分析成分的特性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并能进行独立分析操作; 2. 能熟练运用沉淀法的基本技术进行沉淀操作; 3. 能熟练进行“恒重”操作和“萃取”操作; |
知识目标 |
1. 掌握挥发法、萃取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掌握沉淀法的分析原理,理解影响沉溶解度的因素; 2. 掌握沉淀完全应控制的条件,影响沉淀纯度的因素和提高沉淀纯度的措施; 3. 掌握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条件的选择和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
素质目标 |
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习惯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正确的分析判断、逻辑推理能力,良好的团队组织和协作能力。 |
学习内容 |
1. 挥发法 2. 萃取法 3. 沉淀法 |
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晶形沉淀和无定形沉淀条件的选择和重量分析结果的计算; 教学难点:同离了效应,盐效应;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直接挥发法与间接挥发法 |
多媒体、录像资料(实验分析情境)、课件教学 |
教学方法:讲授法、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以项目“葡萄糖中水分的测定”为载体,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全过程 |
萃取效率与分配比 |
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 |
沉淀形态及其影响因素 |
沉淀的条件 |
沉淀重量法的结果计算与应用 |
(三).滴定分析法模块:
1.学习情境一:酸碱滴定法
学习情境一 |
酸碱滴定法 |
参考学时 |
4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能准确配制酸碱标准溶液; 2. 能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正确的滴定分析方式和指示剂; 3. 能独立完成滴定分析操作并能进行分析过程中的误差分析; |
知识目标 |
1. 掌握不同溶液中氢离子浓度的计算,酸碱指示剂的变色范围; 2. 掌握滴定曲线与指示剂的选择,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理解共轭酸碱对的含义和关系; |
素质目标 |
养成严肃认真的工作习惯,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具有创新方法的意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习内容 |
1. 酸碱指示剂 2. 滴定类型与指示剂选择 3. 溶液中的酸碱分布系数与终点误差 4. 酸碱滴定液的配制和标定 5. 酸碱滴定法的应用示例、测定原理步骤和测定结果的计算 |
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及其有关计算;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教学难点:一元酸碱滴定过程中pH值的计算,影响突跃大小的因素,准确滴定的条件及指示剂的选择;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指示剂的变色原理与变色范围 |
多媒体、录像资料、课件教学 |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讲授法、产学结合教学法 以项目“牛奶中氮含量的测定”为载体,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全过程,并组织学生去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参观、见习(周末) |
指示剂变色的影响因素与选择 |
酸碱滴定的类型及指示剂选择 |
溶液中的酸碱分布系数与终点误差的计算 |
酸碱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
酸碱滴定应用示例 |
2.学习情境二:非水溶液滴定法
学习情境二 |
非水溶液滴定法 |
参考学时 |
0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能准确配制和标定无水的酸碱标准溶液; 2. 能根据被测组分的性质合理选择溶剂和指示剂,对滴定分析的准确性做出正确判断分析; 3. 独立完成非水滴定分析的整个操作; |
知识目标 |
1. 掌握非水滴定的基本原理,溶剂的性质和选择原则; 2. 掌握以甲醇钠为标准溶液滴定弱酸的原理和方法; 3. 熟悉以冰醋酸为溶剂,高氯酸的冰醋酸溶液为标准溶液滴定弱碱的原理、方法及主要应用; |
素质目标 |
养成严肃认真的工作习惯,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具有创新方法的意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
学习内容 |
1. 非水溶液滴定概述 2. 非水溶液酸碱滴定的基本原理 3. 非水溶液酸碱滴定的类型及应用 |
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均化效应和区分效应 教学难点:非水滴定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溶剂的性质与分类 |
多媒体、录像资料、课件教学 |
教学方法:讲授法、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以项目“水杨酸钠的含量测定”为载体,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全过程 |
溶剂的选择 |
非水溶液中酸的滴定 |
非水溶液中碱的滴定 |
非水溶液酸碱滴定应用示例 |
3.学习情境三:沉淀滴定法
学习情境三 |
沉淀滴定法 |
参考学时 |
0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能根据样品的性质,选择正确的滴定分析方式和指示剂; 2. 能准确配制和标定AgNO3、K2CrO4、KSCN标准溶液; 3. 独立完成滴定分析操作,并能对滴定分析的结果做出正确判断分析; |
知识目标 |
1. 掌握沉淀滴定法中三种确定滴定终点方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和应用范围;沉淀溶解度及其影响因素,重量分析法结果的计算。 2. 熟悉沉淀滴定法的滴定曲线、标准溶液配制和标定;沉淀重量分析法对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的要求,晶形沉淀和无定型沉淀的沉淀条件。 3. 了解沉淀滴定法和挥发法在药学领域的应用;沉淀的形态和形成过程。 |
素质目标 |
养成严肃认真的工作习惯,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具有创新方法的意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
学习内容 |
1. 莫尔法 2. 佛尔哈德法 3. 法扬斯法 4. 沉淀滴定法应用与计算 |
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沉淀滴定的基本原理、滴定条件的选择 教学难点:沉淀滴定的应用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银量法 |
多媒体、录像资料、课件教学 |
教学方法:讲授法、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以项目“NaCl注射液的含量测定”为载体,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全过程 |
基本原理 |
指示终点的方法 |
滴定液与基准物质 |
无机与有机卤化物的测定 |
4.学习情境四:配位滴定法
学习情境四 |
配位滴定法 |
参考学时 |
2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能准确配制EDTA、Zn2+标准溶液; 2. 能根据被测的离子正确选择合适的酸碱度滴定条件和滴定方式,会使用隐蔽和解蔽方法对滴定条件的控制; 3. 对滴定分析的准确性做出正确判断分析,独立完成滴定分析操作; |
知识目标 |
1. 了解EDTA及其二钠盐的性质以及EDTA与金属离子生成络合物的特点; 2. 理解络合滴定点中主反应与副反应;能判断各种副反应对主反应的影响;熟练运用稳定常数KMY和条件稳定常数K'MY进行有关计算和判断; 3. 能利用金属离子与EDTA准确滴定的判别式,控制酸度条件,选择合适的金属指示剂,进行准确滴定; 4. 掌握络合滴定法的四种滴定方式与原理,能对滴定结果进行计算; |
素质目标 |
具有良好的逆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判断能力,养成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
学习内容 |
1. 配位滴定法概述 2. 配位平衡 3. 配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4. 滴定液的配制和标定 5. 配位滴定的应用与示例 |
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络合滴定的基本原理,滴定结果的计算分析 教学难点:络合滴定方法与条件的选择性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配位反应的副反应及副反应系数 |
多媒体、录像资料、课件教学 |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讲授法、产学结合教学法 以项目“水的硬度的测定”为载体,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全过程,并组织学生去区自来水公司检测中心顶岗实训(第九周) |
配合物的条件稳定常数 |
滴定曲线与滴定条件的选择 |
EDTA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
配位滴定的应用与计算 |
5.学习情境五:氧化还原滴定法
学习情境五 |
氧化还原滴定法 |
参考学时 |
0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能准确配制和标定KMnO4、I2、NaNO2标准溶液; 2. 能根据被测物的性质正确选择合适的氧化还原滴定法和滴定方式以及指示剂; 3. 滴定过程中能准确控制滴定条件,获取正确的分析结果; 4. 具有独立完成滴定分析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
知识目标 |
1. 掌握条件电位的计算及应用,了解影响条件电位的各种因素。 2. 了解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体系电位及被测溶液浓度的变化规律,掌握滴定过程电位的计算、电位突跃、指示剂的选择; 3. 熟练掌握高锰酸钾法、亚硝酸钠法、碘量法的原理与方法,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 |
素质目标 |
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分析操作工的基本素养,能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自我知识拓展等科学文化素质。 |
学习内容 |
1. 概述 2. 氧化还原平衡 3. 氧化还原滴定曲线 4. 氧化还原滴定中的指示剂 5. 碘量法 6. 高锰酸钾法 7. 亚硝酸钠法 8. 其他氧化还原滴定法 |
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滴定过程中电位的计算,高锰酸钾法、亚硝酸钠法和碘量法的测定原理,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测定条件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高锰酸钾法、亚硝酸钠法和碘量法的测定条件及其应用。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提高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方法 |
多媒体、录像资料、课件教学 |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以项目“医用H2O2含量的测定”,“葡萄糖的含量测定”为载体,完成从本章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全过程 |
条件电位及其应用 |
氧化还原滴定指示剂的类型 |
碘量法的原理与方法 |
高锰酸钾法的原理与方法 |
亚硝酸钠法的原理与方法 |
滴定液的配制与标定 |
(三)电化学分析法模块:
1.学习情境一:直接电位法
学习情境一 |
直接电位法 |
参考学时 |
2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能对PH计进行使用与维护,能装配和使用永停滴定仪; 2. 能根据待测物的性质,正确选择参比电极和指示电极; |
知识目标 |
1. 掌握电位分析法的有关基本概念,溶液 pH 的测定; 2. 熟悉 pH 计的原理及有关实验技术; 3. 掌握各种离子选择电极的特点和性能及在测定中的选择应用; |
素质目标 |
培养具有能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具有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具备认知化学、学习化学、应用化学的能力并能交叉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具有良好的知识拓展能力等科学文化素养。 |
学习内容 |
1. 电位分析法的基本原理与有关基本概念 2. 直接电位法 |
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直接电位法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离子选择性电极的响应机理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化学电池 |
多媒体、录像资料(PH计的操作情景)、课件教学 |
教学方法:讲授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以项目“工业废水PH值的测定”为载体,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全过程,并组织学生去医药企业检测中心顶岗实训 |
指示电极与参比电极 |
直接电位法的基本原理 |
PH计的使用 |
溶液pH 值的测定 |
2.学习情境二:电位滴定法和永停滴定法
学习情境二 |
电位滴定法和永停滴定法 |
参考学时 |
2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能装配和使用永停滴定仪; 2. 能熟练使用电位自动滴定仪并借助电位自动滴定仪创造性的开展分析测定; |
知识目标 |
1. 掌握电位分析法的有关基本概念;电位滴定法的实验技术和确定电位滴定终点的方法; 2. 掌握永停滴定法的基本原理、滴定曲线、仪器装置和确定终点的方法; 3. 掌握各种离子选择电极的特点和性能及在测定中的选择应用; |
素质目标 |
培养具有能综合运用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应用化学的能力并具有良好的知识拓展能力等科学文化素养。 |
学习内容 |
1. 电位滴定法 2. 永停滴定法 |
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电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教学难点:永停滴定法的原理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电位滴定法的基本原理 |
多媒体、录像资料、课件教学 |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讲授法、产学结合教学法 以项目“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醋酸浓度”为载体,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全过程,并组织学生去冷水滩食醋厂分析化验室实训(周末) |
电位滴定法确定终点的方法 |
电位滴定法的应用 |
永停滴定法的原理 |
永停滴定法的应用示例 |
(五)光谱分析法模块:
1.学习情境一: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学习情境一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
参考学时 |
6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能熟练使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并能进行维护; 2. 能配制溶液,测定物质的吸收光谱; 3. 能合理选择参比溶液和显色剂,借助对照品能进行定性分析; 4. 能使用标准曲线法独立完成对样品的定量分析; |
知识目标 |
1. 了解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的特性,了解光的互补原则; 2. 熟练掌握朗伯-比耳定律及其应用;完全理解和正确使用摩尔吸光系数与百分吸光系数; 3. 掌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应用; |
素质目标 |
具有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判断能力,养成科学求实的工作态度,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团队组织和协作能力。 |
学习内容 |
1. 光的本质与物质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2.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 3.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4. 分析条件的选择 5. 定性与定量分析 6. 紫外吸收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
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基本原理;定量分析的方法。 教学难点:朗伯—比耳定律及其适用条件,摩尔吸光系数与百分吸光系数。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光谱分析的基本概念 |
多媒体、录像资料、课件教学 |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产学结合教学法、讲授法 以项目“水中微量铁的测定”为载体,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全过程,并组织学生去市水质监测中心参观、见习(第十一周) |
透光率与吸光度 |
朗伯—比耳定律与吸光系数 |
吸收光谱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类型与构成 |
测量分析条件的选择 |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应用 |
紫外吸收光谱在有机化合物结构分析中的应用 |
2.学习情境二:红外分光光度法
学习情境二 |
红外吸收光谱法 |
参考学时 |
0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能操作使用红外分光光度计; 2. 能正确解释红外图谱; 3. 能熟练进行压片法操作; |
知识目标 |
1. 了解影响吸收峰强度的主要因素;熟悉红外分光光度计的结构。 2. 掌握红外吸收光谱的有关基本概念;红外吸收峰与振动自由度的关系;产生红外吸收峰的条件;决定基频峰位置的四个主要因素;常见基团特征峰 并在此基础上根据红外吸收光谱判断主要基团存在与否,从而推断简单分子的结构。 3. 熟悉常见的几种振动类型。 |
素质目标 |
具有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判断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团队组织和协作能力。 |
学习内容 |
1. 红外吸收光谱法基本原理 2. 红外分光光度计与制样 3. 红外吸收光谱的应用 |
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原理;红外吸收光谱仪的结构及使用。 教学难点:红外吸收光谱法的原理。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红外线与红外光谱 |
多媒体、录像资料(红外分光光度法分析操作情景)、课件教学 |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 在资源共享实验室(湖南科技学院化生系实验中心)完成实验“苯甲酸的红外吸收光谱测定”(第十三周) |
红外光谱与紫外光谱 |
红外吸收与分子的振动 |
分子的振动形式 |
红外光谱的吸收峰的类型 |
吸收峰的峰位与峰强度 |
红外分光光度计的构成、工作原理与使用 |
红外光谱法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应用 |
3.学习情境三:荧光分析法
学习情境三 |
荧光分析法 |
参考学时 |
0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能操作使用荧光光度计; 2. 能正确选择激发光波长和发射光波长; 3. 能熟练使用荧光光度计对具有荧光的样品进行独立分析操作; |
知识目标 |
1. 了解影响荧光强度的主要因素;熟悉荧光光度计的结构; 2. 掌握荧光光度计的使用和仪器的校正; 3. 掌握荧光分析法的定量分析应用; |
素质目标 |
具有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判断能力,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
学习内容 |
1. 荧光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 荧光分光光度计 3. 荧光分析法的应用 |
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分子荧光的产生 |
多媒体、录像资料、课件教学 |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产学结合教学法 以项目“荧光光度分析法测定维生素B2”为载体,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全过程,并组织学生去市药检所顶岗实训(学期末) |
激发光谱与发射光谱 |
影响荧光强度的因素 |
荧光分光光度计的使用与校正 |
荧光分析法的定量分析应用 |
(六)色谱分析法模块:
1.学习情境一: 经典液相色谱法
学习情境一 |
经典液相色谱法 |
参考学时 |
4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能制备软板并能将板进行活化,能完成点样、展开、分析等薄层色谱的基本操作; 2. 能熟练掌握对柱色谱的装柱和加样以及洗脱等操作; 3. 能利用纸色谱对样品进行独立的操作分析; |
知识目标 |
1. 了解色谱法的分类方法和基本术语;熟悉分配系数与保留行为的关系;了解各种基本类型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2. 熟练掌握柱色谱法的基本分离原理和分离机制; 3. 掌握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分离原理及相关参数的计算(比移值及其与分配系数和容量因子的关系,相对比移值,分离度),吸附剂和展开剂的选择原则; 4. 熟练掌握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步骤及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
素质目标 |
具有良好的知识和技能迁移能力和科学精神,掌握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能借助网络资源进行自我知识拓展等科学文化素质。 |
学习内容 |
1. 色谱法的产生与发展 2. 柱色谱法 3. 薄层色谱法 4. 纸色谱法 |
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薄层色谱法的工作原理与操作,薄层色谱法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应用 教学难点:薄层色谱中吸附剂与展开剂的选择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色谱法的分类与基本原理 |
多媒体、录像资料、课件教学 |
教学方法:讲授法、项目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 以项目“两种混合染料的薄层色谱分离”为载体,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全过程 |
四种柱色谱法的分离机制 |
薄层色谱法的基本原理 |
薄层色谱法中吸附剂与展开剂的选择 |
薄层色谱法的操作方法 |
薄层色谱法的定性与定量分析 |
薄层色谱法的应用 |
纸色谱法的原理与应用 |
2.学习情境二:气相色谱法
学习情境二 |
气相色谱法 |
参考学时 |
4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能熟练操作气相色谱仪并能进行设备维护; 2. 能正确控制色谱条件,合理选择定量方法,独立完成样品的分析操作; 3. 能对色谱分析结果进行评价; |
知识目标 |
1. 了解气相色谱仪的结构及工作流程;气相色谱法的特点; 2. 掌握气相色谱固定液的选择,分离操作条件的选择;气相色谱法定性和定量分析的依据和方法; 3. 理解气相色谱法的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
素质目标 |
具有能交叉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具有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具有良好的知识和技能迁移能力、合作交流能力。 |
学习内容 |
1. 气相色谱法概述 2.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 3. 色谱柱 4. 检测器 5. 分离条件的选择 6. 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 7. 应用与示例 |
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气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工作流程及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气相色谱法的塔板理论和速率理论;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气相色谱法的分类与基本原理 |
多媒体、录像资料(气相色谱仪操作情景)、课件教学 |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产学结合教学法、讲授法 以项目“橘皮汁中柠檬烯的含量测定”为载体,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全过程,并组织学生去时代阳光药业公司质检中心参观、见习(周末) |
气相色谱法仪的基本组成与工作流程 |
气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和概念 |
气相色谱填充柱 |
气相色谱毛细管色谱柱 |
常用的检测器 |
分离度 |
气相色谱的应用 |
3.学习情境三:高效液相色谱法
学习情境三 |
高效液相色谱法 |
参考学时 |
4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能熟练掌握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与维护; 2. 能根据色谱图对色谱分离结果进行评价,根据被测物的性质正确控制色谱条件,合理选择定量方法,独立完成分析操作; 3. 能尝试利用色谱分析方法分析食品、化妆品中的添加剂成分; |
知识目标 |
1. 了解化学键合相色谱法的分离原理及化学键合相色谱法主要类型; 2. 掌握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原理及分离条件的选择;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 3. 掌握固定相与流动相的选择;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
素质目标 |
具有能交叉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具有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具有良好的知识和技能迁移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
学习内容 |
1. 高效液相色谱法概述 2. 基本原理 3. 高效液相色谱法的主要类型 4. 高效液相色谱仪 5. 应用与示例 |
重点和难点 |
教学难点: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分离条件的选择,分析方法的应用; 教学重点:高效液相色谱基本原理,固、液两相的选择,分离条件的选择;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高效液相色谱法与其他色谱法的比较 |
多媒体、录像资料(高效液相色谱仪操作情景)、课件教学 |
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产学结合教学法 以项目“可口可乐和咖啡中咖啡因的含量测定”为载体,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教学全过程,并组织学生去市药品检验所顶岗实训(学期末) |
柱内展宽 |
柱外展宽 |
液-固吸附色谱法 |
化学键合相色谱法 |
流动相的要求和洗脱方式 |
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结构组成 |
分离方法的选择 |
(七)其他分析法模块:
其他仪器分析方法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 |
其他仪器分析方法 |
参考学时 |
0学时 |
学 习 目 标 |
能力目标 |
1. 熟悉核磁共振仪、质谱仪的结构组成和使用方法; 2. 能根据谱图进行解释; 3. 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
知识目标 |
1. 掌握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一级光谱的特点和简单光谱的解析; 2. 熟悉质谱法的基本原理,离子的类型和特征质谱峰,了解质谱法在分子量和分子式的测定及分子结构推断方面的应用; |
素质目标 |
具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养成严肃认真的工作习惯,具有创新方法的意识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良好的团队组织和协作能力。 |
学习内容 |
1. 核磁共振波谱法 2. 质谱法 |
重点和难点 |
教学重点: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质谱仪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谱图解析 |
学习子情境 |
教学方法和建议 |
名称 |
任务载体和内容 |
核磁共振波谱法的基本原理 |
多媒体、录像资料(仪器操作录像)、课件教学 |
教学方法:讲授法、情境教学法 |
波谱图与分子结构 |
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结构与应用 |
质谱仪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
质谱图在有机分析中的应用 |
四、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团队
结合课程特点,引进和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课程骨干教师,优化教学团队,进一步完善课程团队建设计划,加强教师教育思想、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加强对专任教师的企业实践锻炼,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不断提高。鼓励教师积极申报院级、省级、国家级课题,通过课题的研究使课程教师在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上得到大的提高。最终实现建成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职称、学历和年龄结构更加合理,专兼职结合,完全满足课程教学和建设需要的教师队伍。
2.教学场地、设施要求
(1)教学场所
课程教学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分别在教室、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分析化学实验室、仪器分析实验室等)和校外资源共享实验室(水质监测站、自来水质检中心、时代阳光药业、市药检所、市疾病控制中心和附属医院)进行。本课程为理论与实验一体教学,验证性和综合性实验内容在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完成,探索性实验、跟岗实习、顶岗实训在校外资源共享实验室完成。
(2)教学设施
完成理论课程教学需要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黑板等基本教学设施以及《分析化学试题库》和配套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形成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完成实验课程教学需要滴定管、移液管、容量瓶、干燥器等常规定量玻璃仪器以及pH计、电子天平、电位自动滴定仪、气相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原子荧光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自动旋光仪、折光仪、旋转蒸发仪、水分测定仪等高端精密仪器及通风柜,提取、净化、浓缩装置和化学试剂、标准物质等配套设施都已经基本具备。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模式
讲授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等。
2.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将教材某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要解决的“项目”,项目应该覆盖所学习章节的知识点,围绕解决当前的“项目”来完成教学的全过程。在理论课教学之前,给学生拟订与该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一个项目,学生心里带着项目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借助网络和图书资料查阅搜集相关资料,设计项目实施方案,以小组为单位,师生围绕着项目实施方案共同探讨可行性后,由学生自己组织实施,完成项目的情况由师生共同进行评价。这样以项目为载体,完成了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等。
(2)讨论、研究式教学法
分析化学中的各种分析方法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都非常注意操作条件的控制,因此在学习任何分析方法时,老师可提前布置讨论的主题,让学生自己预习教材并查找资料、分组讨论研究。上课时先由每组代表说明研究结果,然后个别提问,形成教学互动,老师再对他们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使学生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思考,听课目的明确,集中精力听教师讲解课前没有弄懂的地方,或者当自己的想法与教师不符时,在课堂上会重点讨论。这种教学方法目的是使学生课前预习,多提问题,主动思考,最大限度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扎实透彻地掌握基本理论知识。
(3)情境教学法
分析化学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信息量大,仿真软件直观的优势,同时通过摄制、下载大量的相应图片资料营造一个仿实际分析情境,引导学生借助于情境中的各种情况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从多个侧面来审视情境中的每个问题。在此基础上,老师逐步引导学生形成一些概念和理论,从而使学生可以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去体验和思考问题。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营造仿真情境,克服了原有教学方式的不够生动、直观、信息量少的缺点,同时结合板书讲授,增加了与学生的亲近感,实现了实验仿真、多媒体课件和板书的有机结合,强化所学知识的相互联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产学结合教学法
高等职业教育高就是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产学结合为途径、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核心、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目标。分析化学课程可以充分利用学院与本地相关企业(自来水公司、附属医院、时代阳光药业、敬和堂药业等)、行业(市水质监测中心、农产品检测中心等)建立的资源共享实验室的优势,定期组织学生到他们的分析化验中心参观、见习、实习,为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环境中接受锻炼创造了机会。
3.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电子白板、实物展示和信息化教学等。
(三)教材与教学资源
1.推荐教材
《分析化学》(高职高专药学类专业“十三五”规划教材), 王文渊,黄顺义,邢占芬主编(第一版),化学工业出版社,2018。
2.教学参考资料
参考文献
①.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5。
②.《分析化学》 武汉大学主编(第五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③.《分析化学》 柴逸峰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④. 《分析化学》谢庆娟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
课程学习相关网站:
① http://jpkc.gxun.edu.cn/fxhx/anal/main.htm 分析化学网
② http://www.analysis.org.cn/link.asp 中国分析网
③ http://emuch.net/bbs/index.php 小木虫
(四)课程评价
1.评价原则
打破考试方式单一的局面,注重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过程与结果、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以求在整体上实现“三位一体” 的目标(基本知识与技能、分析方法与能力、职业道德态度与价值观)。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水平的考核,引导学生改变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力。
2.评价方式
实施多元化评价,将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元化。根据课程不同目标、内容和学生不同发展时期,选用各自合适的评价方式和评价主体(见表4)。
表4 教学评价量化组成
|
评价主要目标 |
评价方式 |
评价主体 |
分值比例 |
对分析化学理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的掌握 |
分析方法与原理、分析条件的选择、数据处理能力、分析方法的选择 |
期末考试、平时课堂提问 |
任课老师 |
60% |
校内实验室实践综合能力 |
分析的基本操作技能、独立实验能力、自主设计能力、分析结果的准确度、实验报告能力 |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成果,小组互评 |
指导教师、同学 |
20% |
校外生产现场顶岗实训综合能力 |
岗位适应能力和承受力、工作责任心与自主学习新知识能力、操作能力、信息交流与合作态度 |
工作业绩、实训单位指导教师评价与鉴定、实训报告记录 |
学校指导教师与实训单位指导老师 |
20% |
(五)其他必要说明
本课程标准由永州职业技术学院药学系、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药剂科、湖南时代阳光制药有限公司、湖南恒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老百姓大药房、恒康大药房和益丰大药房等联合制订。
附件三: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基本情况表
一、课程基本情况 |
|
课程名称 |
分析化学 |
课程类别 |
必修 |
实践学时 |
18 |
理论学时 |
36 |
学分 |
3 |
适用专业 |
中药学 |
|
所属部门 |
药学系 |
所属教研室 |
药物制剂 |
主要授课教师 |
王文渊、李华生、李玉婷 |
|
二、课程建设情况 |
|
课程调研报告 |
无 |
课程标准 |
有 |
授课计划 |
有 |
课程整体教学设计 |
有 |
单元教学设计 |
有 |
课程预期学习成果 |
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分析化学学科的方法和技术,获取对未知体系从量与质到动态变化的认识,建立起严格的“量”的概念,为学习药物分析和药剂学等后继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
|
课程学习目标 |
分析化学作为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主干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定量分析的基础知识,滴定分析、重量分析、电化学分析、光谱分析和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 |
|
课程学习内容 |
①掌握常量组分定量分析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熟练掌握常用标准溶液的配制与标定;掌握试样的采集、制备与预处理方法以及测定方法的选择,并能对所选择的分析方法进行科学性论证; ②掌握分析测定中的误差来源、误差的表征及实验数据的统计处理方法,及对实验结果的评价; ③掌握滴定分析法(酸碱滴定、非水溶液滴定、沉淀滴定、配位滴定、氧化还原滴定)和重量分析法(沉淀法、萃取法、挥发法)中的基本原理的与运用; ④掌握电化学分析法(直接电位法、电位滴定法、永停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荧光分析法)、色谱法(经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各方法的具体应用。 |
|
课程学习评价方式 |
课程评价由平时考核、实训考核、期末考核三部分,且分别占考核总评分的20%、20%、60%。 |
|
课程建设基础 |
现有课程标准、教学课件、电子教案、配套习题及实验室1间。 |
|
课程建设的预期目标 |
争取立项为省级在线开放课程。 |
|
其他需要说明的情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