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
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群):中医学
制定人:简亚平、张毅敏
合作人:谢玲芳
制定时间:2021年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中医诊断学》课程标准
一、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定位
1.课程简介:《中医诊断学》是依据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沟通中医基础理论与中医临床各学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基础核心课程,以研究疾病中各种症状、病名、证名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
2.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从而具备正确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情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的能力。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共72学时。
3.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中医学专业主干基础课程之一,为后续学习临床各科奠定基础。
4.课程作用:《中医诊断学》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以《中医基础理论》等课程为基础,为后续毕业实习及岗位工作奠定基础。本课程涉及的理论和技能是中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各职业岗位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1.课程设计理念
《中医诊断学》课程根据中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针对基层中医医生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基于岗位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而设置。通过教与学,使学生掌握必需的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自主学习的方法能力;具备团结协作、沟通交流的社会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使学生真正成为能适应基层医疗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本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学精神、协作精神的培养,主张以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方法开展自主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必备的专业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课程设计思路
教学内容的选取以满足基层中医医生岗位工作需求为目标,根据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在理论为实践服务、重点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理念指导下,结合中医行业现状、我校现有条件以及高职中医专业学生学习特点,制定该课程标准。
本课程标准的每一项目下的工作任务又分为具体模块。其内容以研究疾病中各种症状、病名、证名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其相互关系为主,包括诊法、诊病、辨证和病案四大部分,以诊法和辨证为重点。课程内容的选取按照满足职业能力培养要求的原则,紧紧围绕各知识点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融合了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本课程在第二学期开设,共计72学时,其中理论讲授58学时,实践操作14学时。理论教学在多媒体教室进行,实践教学在校内实训中心完成。
二、课程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四诊、辨证、辨病和病案书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重点掌握四诊和辨证的基本概念、方法、临床表现和意义,证候分析辨证要点。
3.熟悉中医诊病的基本原理、基本原则、病名诊断的方法和住院病历及体格检查的内容。
4.了解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研究范围及相关现代研究。
(二)能力目标
1.能够熟练运用四诊知识和方法接诊患者,具备四诊并重、诸法参用、综合收集病情资料的能力。
2.能够通过对四诊收集的资料进行综合地分析,做出病因的初步诊断。
3.能够正确运用常用的辨证方法对疾病行辨证诊断,为治疗、立法、处方提供依据。
4.掌握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具有初步进行辨病和病案书写的能力。
(三)素质目标
1.专业思想巩固,热爱中医事业;
2.具有高度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
3.具有刻苦勤奋、认真细致、严谨要求、不断进取的学习和工作态度。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按照专业课程目标和涵盖的工作任务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相应职业资格标准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学习情境),明确学习目的和教学基本要求,重点和难点分析。
1.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
表1:《中医诊断学》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一览表
学习情境 |
学习内容 |
学习目标 |
重点与难点 |
建议学时 |
情境一 |
绪论 |
知识要求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内容; 2.掌握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3.掌握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 4.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技能要求 1.能够理解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 2.能够说出为中医诊断学理论形成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历代著名医家及其经典著作。 |
1、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2、中医诊断学的内容; 3、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4、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 |
理论2 |
情境二 |
望诊 |
知识要求 1.掌握望诊的概念; 2.掌握五色主病的内容; 3.常见异常舌质与舌苔的临床意义。 技能要求 2.掌握望诊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2.充分利用视觉观察,在临床实践和日常生活中培养和训练敏锐、准确的观察能力。 |
1、得神、失神、假神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2、常色、病色的特征及临床意义 3、正常舌象的表现 4、舌质、舌苔变化的表现及其临床意义 |
理论14 实验2 |
情境三 |
闻诊 |
知识要求 1.掌握闻诊的概念; 2.熟悉闻诊的内容; 3.掌握常见异常声音和异常病体气味的临床意义; 4.了解闻诊的原理。 技能要求 1.通过听辨声音的变化,能诊察发声器官的病变,推断脏腑和整体的病变; 2.通过嗅病体和病室的异常气味,来判断疾病的寒热虚实。 |
1.闻诊的概念、内容; 2.常见异常声音和异常病体气味的临床意义。 |
理论2 实验2 |
情境四 |
问诊 |
知识要求 1.掌握问诊的主 要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 2.掌握主诉的概念和询问主诉的方法; 3.掌握恶寒发热、但热不寒、但寒不热、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4.掌握特殊汗出和疼痛的临床特征和意义; 5.熟悉饮食、睡眠、二便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 技能要求 1.掌握问诊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通过问诊获取客观、真实、可靠的病史资料。 |
1.问诊的方法; 2.问诊的技巧; 3.各病症的临床特征; 4.各病症的临床意义。 |
理论2 实验2 |
情境五 |
切诊 |
知识要求 1.掌握切诊的概念; 2.掌握常见病脉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脉诊形成的原理。 技能要求 1.掌握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 2. 通过诊脉,学会从脉象的细微变化察知相关脏腑组织的病变。 |
1.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2.脉诊的注意事项; 3.脉象要素及平脉特征; 4.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
理论6 实验2 |
情境六 |
八纲辨证 |
知识要求 1.掌握八纲及八纲辨证的概念; 2.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辨证要点、四对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证候的鉴别要点; 3.熟悉八纲基本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4.理解八纲之间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关系。 技能要求 能够运用八纲对四诊所获得的各种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探求疾病的病位病性、邪正盛衰和证候类型,对其进行辨别归类,起到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 |
1.八纲基本证候的辨证要点、四对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证候的鉴别要点; 2.八纲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 3.八纲基本证候的意义; 4.八纲基本证候之间相间、错杂、转化、真假等关系; 1. |
理论4 实验2 |
情境七 |
病因辨证 |
知识要求 1.掌握病因辨证的概念; 3.掌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辨证、劳伤辨证各证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掌握食积辨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技能要求 能够运用病因相关理论,对临床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确定疾病当前病理变化本质。 |
1.风淫证、寒淫证、暑淫证、湿淫证、燥淫证、火(热)淫证的概念、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及辨证要点; 2.七情致病的性质和特点、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劳伤、食积、虫积、外伤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理论2 |
情境八 |
气血津液辨证 |
知识要求 1.掌握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 2.掌握气虚证、气滞证、血虚证、血瘀证的辨证要点; 3.掌握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证的辨证要点。 技能要求 能够运用气血津液的理论,来分析气、血、津液的病变,辨认其所反映的不同证候。 |
1.气血津液辨证的概念; 2.气虚证、气滞证、血虚证、血瘀证的辨证要点; 3.气滞血瘀、气虚血瘀证的辨证要点。 |
理论4 |
情境九 |
脏腑辨证 |
知识要求 1.掌握脏腑辨证的概念、意义; 2.掌握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3.掌握心与小肠病辨证、肺与大肠病辨证、脾与胃病辨证、肝与胆病辨证、肾与膀胱病辨证和脏腑兼证常见证型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与辨证要点。 技能要求 能够对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确定疾病所在脏腑部位,以脏腑为纲,对疾病进行辨证。 |
1.脏腑辨证的概念及意义; 2.脏腑辨证的基本方法; 3.常见证型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 4.常见证型的辨证要点。 |
理论12 实验2 |
情境十 |
其他辨证方法 |
知识要求 1.掌握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概念; 2.掌握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太阴病证的辨证要点; 3.掌握卫分证、气分证的概念及辨证要点。 技能要求 能够运用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理论对疾病进行辨证。 |
1.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的概念 2.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的辨证要点 3.卫分证、气分证的概念 4.卫分证、气分证的辨证要点 |
理论8 |
情境十一 |
诊断临床综合运用、病案书写 |
知识要求 1.掌握诊断级阶段与高级阶段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3.掌握综合处理病情资料的方法; 3.掌握辨证思维的法则、方法、内容和步骤; 4.掌握辨病的概念、方法和途径; 5.掌握中医病案书写的基本规范、重点内容和格式。 技能要求 1.初步具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能力; 2.能够掌握中医病案书写的基本规范和格式。 |
1.中医诊断的步骤及意义; 2.处理病情资料的方法; 3.辨证思维、方法和内容; 4.疾病诊断的方法和内容; 5.病案及病案书写的概念及其在诊疗活动中的作用和意义、中医病案书写的重点内容、住院病案书写内容及要求、院病案书写格式。 |
理论2 实验2 |
合计 72学时(理论58实验14) |
2.学习情境设计
对所有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进行描述。
表2:学习情境设计
学习情境一 |
绪论 |
教学时间 |
2学时(理论)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掌握中医诊断学的内容; 2.掌握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3.掌握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 4.了解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
学习内容 |
1.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2.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3.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理; 4.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原则; 5.学习中医诊断学的基本方法。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并熟悉我国目前中医诊断学新的进展; 2.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结合多媒体演示、自学、讨论 |
教学流程图 |
讲授→多媒体演示→自学→讨论→应用 |
教学条件 |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 |
考核方式 |
笔试、提问 |
学习情境二 |
望诊 |
教学时间 |
总学时16(理论14,实验2)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掌握望诊的概念; 2.掌握五色主病的内容; 3.常见异常舌质与舌苔的临床意义。 |
学习内容 |
1.全身望诊; 2.局部望诊; 3.望排出物; 4.望小儿指纹; 5.舌诊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熟练掌握望诊相关知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 |
教学流程图 |
精讲→自学→情景讨论→答疑→操作练习 |
教学条件 |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 |
考核方式 |
笔试、操作考核、提问 |
学习情境三 |
闻诊 |
教学时间 |
总学时4(理论2,实验2)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掌握闻诊的概念; 2.熟悉闻诊的内容; 3.掌握常见异常声音和异常病体气味的临床意义; 4.了解闻诊的原理。 |
学习内容 |
1.听声音; 2.嗅气味。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熟练掌握闻诊相关知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 |
教学流程图 |
精讲→自学→情景讨论→答疑→操作练习 |
教学条件 |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 |
考核方式 |
笔试、操作考核、提问 |
学习情境四 |
问诊 |
教学时间 |
总学时4(理论2,实验2)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掌握问诊的主 要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 2.掌握主诉的概念和询问主诉的方法; 3.掌握恶寒发热、但热不寒、但寒不热、寒热往来的临床意义; 4.掌握特殊汗出和疼痛的临床特征和意义; 5.熟悉饮食、睡眠、二便异常表现的临床意义。 |
学习内容 |
1.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2.问诊的内容; 3.问现在症。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熟练掌握问诊相关知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 |
教学流程图 |
精讲→自学→情景讨论→答疑→操作练习 |
教学条件 |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 |
考核方式 |
笔试、操作考核、提问 |
学习情境五 |
切诊 |
教学时间 |
总学时8(理论6,实验2)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掌握切诊的概念; 2.掌握常见病脉及其临床意义; 3.了解脉诊形成的原理。 |
学习内容 |
1.脉诊 2.按诊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熟练掌握切诊相关知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实训作业法 |
教学流程图 |
精讲→自学→情景讨论→答疑→操作练习 |
教学条件 |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 |
考核方式 |
笔试、操作考核、提问 |
四、课程教学实施建议
(一)教学基本要求
1.教学团队
专任教师要求中医学相关专业毕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和中医执业医师及以上职称。鼓励积极参加实践锻炼,每两年不少于一个月。具有扎实的中医学理论知识及技能操作能力,能独立担任理论或实践教学。师德高尚、工作责任心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2.教学场地、设施要求
校内理实一体化教室应具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保证校园网畅通,教室内光线明亮、安静。
校内实训设备与实训环境:应满足本课程教学需要,需要中医诊断学实训室1间,面积约100m2。根据教学进度,教师和学生可在校内的中医诊断学实训室完成中医望、闻、问、切四诊、辨证、和病案书写等基本技能示教、练习及考核,并可配合课程要求于课余时间开放,供学生练习各种操作使用。常用的实验设备应包括:1.足够的中医诊断床、脉枕包;2.足够的中医舌诊模型、压舌板、无菌纱布等;校外实训基地及条件要求,如中医住院病房的临床常见病例见习等。
(二)教学建议
1.教学模式
在教学中,以岗位需要为前提,定位明确,注重针对性,突出实用性,力求体现“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发展技能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原则,合理取舍,实践训练着重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理论课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充分运用启发性教学,理论讲授和课堂讨论相结合,突出知识特点,减少知识的抽象性、多采用实物、多媒体等直观教学的形式,增加学生的感性认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实践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实际的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掌握四诊、八纲、脏腑辨证及其他辨证方法、疾病诊断、症状鉴别和病案撰写等基本技能和知识,培养正确的中医临床思维方法,提高中医临床辨证水平,毕业后能够胜任中医专业相关工作。
2.教学方法
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情境教学法、临床病例讨论法等。
3.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等。
(三)教材与教学资源
1.推荐教材
《中医诊断学》,马维平,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年第四版
2.教学参考资料
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进度表、教案、多媒体课件、实验实训指导、试题库、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参考书等。
(四)课程评价
1.评价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考核突出过程性考核与终末性考核相结合,不仅关注学生的分数,也要看学生学习的动机、行为习惯、意志品质等。过程性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的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及阶段性专业能力,包括学生学习状态、知识掌握度、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内容;终结性考核为理论和技能考试,重在对专业能力的考核。
2.评价方式
本课程考核涉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专业特点,以中医四诊、诊病、辨症和病案作为考核重点。期末闭卷考试(针对上课内容,以选择、问答题等形式),占70﹪,由学院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统一评分标准。实践考核由教研室组织考核,包括操作考核及平时实训课程情况综合评分,占30%。
附件三:
《中医诊断学》课程基本情况表
学习情境六 |
八纲辨证 |
教学时间 |
总学时6(理论4,实验2)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掌握八纲及八纲辨证的概念; 2.掌握八纲基本证候的辨证要点、四对相互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基本证候的鉴别要点; 3.熟悉八纲基本基本证候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4.理解八纲之间相兼、错杂、转化、真假等关系。 |
学习内容 |
1.八纲基本证候 2.八纲证候间的关系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熟练掌握八纲辨证相关知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情境教学法、临床病例讨论法 |
教学流程图 |
精讲→自学→情景讨论→答疑→操作练习 |
教学条件 |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 |
考核方式 |
笔试、病案分析作业、提问 |
学习情境七 |
病因辨证 |
教学时间 |
理论2 |
学习目标(知识、能力、素质) |
1.掌握病因辨证的概念; 2.掌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辨证、劳伤辨证各证的基本概念、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3.掌握食积辨证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
学习内容 |
1.外感病因辨证; 2.内伤七情辨证; 3.劳伤辨证; 4.食积辨证与虫积辨证; 5.外伤辨证。 |
学习性工作任务 |
1.熟练掌握病因辨证相关知识,把握教学重点、难点,化难为易,深入浅出,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2.语言表达能力强,善于与学生沟通。 |
教学方法 |
理论讲授、案例教学法、多媒体演示法、情境教学法、临床病例讨论法 |
教学流程图 |
精讲→自学→情景讨论→答疑→操作练习 |
教学条件 |
教材、教案、讲稿、课件、多媒体 |
考核方式 |
笔试、病案分析作业、提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