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全媒体记者 彭沛 王振雄 陈瑞峰
3月22日清晨,温暖的阳光轻柔地洒在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走廊上。重度地中海贫血儿童小馨馨紧紧地拉着妈妈的手走进医院,她的眼神带着一丝孩子面对医院时本能的紧张。就在这天,她收获了社会各界给予的又一份炽热的温暖——医院专门为她开辟“绿色通道”,全力帮助她与病魔展开殊死搏斗。
3月6日,永州职业技术学院24名大学生定向献血救助一名重度地中海贫血儿童小馨馨的事迹在本报报道后,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人民日报中国经济周刊》《三湘都市报》等中央和省级媒体纷纷转载或跟进报道。大家盛赞这24名大学生为“新时代的热血青年”“新时代的活雷锋”。他们的爱心之举不仅展现了当代青年的担当与奉献精神,更激发了更多人投身公益的热情。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20年。当时,年仅2岁的小馨馨被确诊为重度地中海贫血。干细胞移植是根治的最佳方法,但因一直未能找到合适的干细胞移植配型,输血治疗成了小馨馨延续生命的唯一办法。随着年龄的增长,小馨馨的输血需求量也在增加,如今每月需输血两次,每次400毫升。去年12月15日,在得知小馨馨的遭遇后,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团委和“红色纽带”志愿者服务队面向全校发布招募令,24名学生迅速集结到位,组成定向献血救助小馨馨的志愿者团队。
血液来源问题解决以后,小馨馨后续的治疗依然牵动着学校师生的心。“我们了解到小馨馨每次输血,排队检查往往要花费一整天,有时甚至要等到第二天才能输上血。这对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影响太大了。”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书记周瑜说道,眼里满是心疼与无奈。
今年3月初,在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积极协调下,其附属医院承诺为小馨馨专门开辟“绿色通道”,时间就定在下一次输血时。考虑到小馨馨的抵抗力较弱,医院的工作人员还精心布置了一间温馨的单独病房。病房里,床头贴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卡通贴纸,沙发上还摆放了柔软的小玩偶,每一个小物件都饱含着对小馨馨深深的关爱与呵护。
3月22日上午,小馨馨跟随妈妈第一次来到永州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长期的病痛折磨让小馨馨的身形日益消瘦,抵抗力极低,今年7岁的她,体重仅17公斤,她苍白的小脸上总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憔悴。“宝贝不怕,马上就抽好了!”抽血时,小馨馨一声不吭,小拳头下意识地攥紧,护士轻声安慰着,手法娴熟地完成采血。
上午11点,经过抽血、B超等一系列检查后,在小馨馨的病房里,由该院医务部、血液科、心内科、输血科、影像科、超声科、营养科、骨科、腹部外科、消化内科专家组成的MDT团队,专门为其进行了全面会诊。专家们神情专注,目光紧盯着小馨馨的各项检查报告,时而低声交流,时而眉头微皱,精心为她定制个体化治疗方案。
“以前在别的医院,从排队到检查,再到出结果、输血,往往要等待十余个小时,甚至更久,孩子又累又难受。现在有了‘绿色通道’,仅要了两个半小时,小馨馨就得到了输血治疗。医院的治疗环境和服务都很好,还为我们减免了不少费用,我真的很感动。”小馨馨的妈妈李女士眼眶微微泛红,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该附属医院院长唐月英介绍:“我们针对小馨馨的病情,全面评估她的脏器功能、生长发育情况,并给予营养支持,帮助她在等待干细胞移植期间做好充分准备。同时,医院秉持高效原则,简化流程,去除不必要的环节,并从医院的救助基金里拿出部分经费,切实减轻小馨馨家庭的经济与心理负担。”
点滴爱心汇聚成强大力量,为小馨馨点亮了生命的希望之光。这光芒还在持续蔓延……
